行動 Action

【書摘】敘事醫學倫理故事:望天堂的雨輕輕灑落(下)

病人突然而劇烈的轉變,帶來衝擊與自我懷疑,但這同時也是醫者重新自我定位的時刻,探索「醫師」在醫病關係中的位置。短暫的實習結束,向姍姍絮絮叨叨的道別,其實也是醫者平撫創傷的祈求:「像來自天堂的雨一樣,輕輕撫慰乾涸的大地,滋潤著等待希冀的萬物」。

閱讀更多 »
行動 Action

【書摘】敘事醫學倫理故事:望天堂的雨輕輕灑落(上)

雙相情緒障礙症的年輕女孩,在亢奮期及抑鬱期之間循環擺盪;智能障礙的她對於自己所遭受的欺負與虐待,難以表達述說,情緒困在身體裡。童真的心靈對實習醫師開放自己,但情緒的起伏使陪伴不易,醫者亦經常千頭萬緒,不知道答案是什麼?鉅細靡遺的紀錄底下,是傳遞溫暖的渴望。

閱讀更多 »
行動 Action

【書摘】敘事醫學倫理故事:精神科急性病房裡的阿月與小愷

「持久戰在精神科無法避免,對於照顧者而言,長期照顧會讓人心力憔悴。精神病人就是需要無時無刻的照顧,現實生活又不能因此停擺,那該怎麼辦?送到療養院或是日間照顧中心,就代表不關心或放棄病人嗎?現實的天秤該倒向何方,著實讓人摸不著頭緒。」被放棄與受困讓病人之間也彼此陪伴,漫長的路,醫者又該將自己擺在什麼位置?

閱讀更多 »
文化 Culture

【轉載】宋文里:「華人/本土・文化主體・文化主體性」: 文化的療遇時刻(三)

由於所謂的「癒」是以自省、自覺、自發(即autonomy)為立論之基礎,故稱這個引發行動並穩定立場的狀態為「批判自療」,是兩種自我與兩種他者的交遇──這裡所謂的「實踐」不只是一個人的行動,而是一整個社群合作進行的論述維護,以及促進與他者療遇的實踐。

閱讀更多 »
文化 Culture

【轉載】宋文里:「華人/本土・文化主體・文化主體性」: 文化的療遇時刻(二)

吾土和吾民都不等於我們的文化和話語。講話的人是你我、現在、在這裡。但這不是指所有的此時此地,而是指一種經過歷練而形成的、特別講話方式。你可以照某種外來的語意稱它為「心理治療」或「諮商」,而我在經歷的過程中,只知那是一條「在療遇之中的尋語之路」。

閱讀更多 »
文化 Culture

【轉載】宋文里:「華人/本土・文化主體・文化主體性」: 文化的療遇時刻(一)

當我們習慣於日常用語,把「社會」、「文化」都當做某個族群,甚至某個地區、國家的同義詞時,我們確實已經把那兩個語詞都實體化了。我並不反對這樣的習慣用語叫做「方便之詞」;但在更進一步的深度探討中,我建議要採用存而不論之法,把日常用語中的習慣先予以懸擱。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