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Interview

【專訪黃冠閔】世界哲學、跨文化哲學與臺灣哲學:「臺灣有一種時間與空間上的脆弱性」(四)

臺灣複雜的政治與文化脈絡,如何積累思想的能量?黃冠閔將世界哲學、跨文化哲學與臺灣哲學等議題,回歸到與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透過哲學,我們質問自己如何看待世界,意識到自己與他者共同生存;借用觀看自然風景的隱喻,我們無法忽視臺灣在世界中的「脆弱性」。但也是從這種流沙般的狀態,我們開始思考。

閱讀更多 »
專訪 Interview

【專訪黃冠閔】漢學與哲學的迴盪:「我們從來不是既成的自己,有待重建、發明」(三)

如果哲學與現實密不可分,我們是否能理解源自歐洲的哲學?歐洲的漢學如何處理「中國性」?身處複雜脈絡的臺灣,又要如何看待「漢語古典」與「中國哲學」?黃冠閔從「中國性」與「哲學性」來理解哲學與漢學的可能性:透過他者的眼光,揭露文化內部的多語性與異質性,重塑一種多元、複數的「中國」,也從更廣泛的意義上去「做哲學」。

閱讀更多 »
專訪 Interview

【專訪黃冠閔】主體風景到現實社會:「切膚之痛若轉化成哲學概念,就會有力量」(二)

「出離其所」後如何返回現實?哲學研究最終要探問的是什麼?不僅是書面經典,更是不可躲避的生命核心?黃冠閔特別關注「非我」與「自我」的關係,這些關注反映在他過往關於巴修拉的著作與近年對史賓諾莎的研究中:主體並非孤獨地思考而存在,而是屬於自然、與其他物種共同生活於宇宙之中;因此哲學需要根植於我們所生存的社會現實脈絡之中。

閱讀更多 »
專訪 Interview

【專訪黃冠閔】學思歷程:「『不得其所』的不安,留下空間與開口」(一)

哲學經常是對習慣的語言或概念的拆解;有時哲學也意味著創造、更新理解世界的框架與印象。這樣看來,哲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但如何將生活凝結為獨特的視角、打開新世界?常是從認識世界的渴望開始。本刊專訪中研院文哲所黃冠閔所長,正是從「不得其所」、跨出原有環境的渴望開始,促使他踏入哲學,再歐洲與東亞思想脈絡的交錯與迴盪。

閱讀更多 »
文化 Culture

【技術哲學】一種不斷遞迴的思想:許煜讀書會暨工作坊評述

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於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之間,籌辦了閱讀香港學者許煜著作的一系列讀書會,並於2021年9月4日舉行了與許煜本人對話的線上工作坊。許煜出生香港,遊學歐陸,是去年剛過世的法國技術哲學大師斯蒂格勒的得意門生,他近年來出版的多本技術哲學論著引發了不少迴響,已成為備受矚目的哲學新星。

閱讀更多 »
專訪 Interview

【專訪潘怡帆】從一次有關虛擬虛構的對話而來:透過文學思考台灣(下)

重點可能不是把台灣文學當做一個範疇論底下的學門來思考,而是去思考文學到底在台灣長成甚麼樣子、長出了甚麼專屬於台灣的特質或在地性。範疇論的思考比較像定義,我先去決定台灣是甚麼,再拿這個框架套在合適的作品;後者則是我們先看作品,等待作品告訴我們台灣可以是甚麼,因此這不是一種決定論而是一種潛在論。

閱讀更多 »
專訪 Interview

【專訪潘怡帆】從一次有關虛擬虛構的對話而來:跨越真實與虛構的書寫(中)

並非一切書寫皆虛構,但是虛構無所不在,這是為什麼人有可以說謊、說故事跟被誤會的可能性。名實相符的書寫是不可能的。這也是我在〈見證,或文學的任務〉討論的問題,書寫最終驗證的是名實相符的不可能性,這一點也可以讓我們回頭來問:語言跟思考到底是甚麼關係?

閱讀更多 »
專訪 Interview

【專訪潘怡帆】從一次有關虛擬虛構的對話而來:語言與思想的關係(上)

但我們似乎從來沒想過,用來表達思想的書寫或語言跟我們的關係是甚麼。過去我們把書寫跟語言當作是表達的工作,但我們否曾經檢驗過這個工具本身的特質是甚麼?是不是有想過「書寫是甚麼」的問題?假設我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一點,如何敢放心的把自己的思考交付給一個我們甚至不知道它是甚麼、也不知道能做甚麼的東西?

閱讀更多 »
專訪 Interview

【跨文化訪談】宋灝:藝術將我推到跨不過的他異性前,完全沒辦法以概念講清楚的情況(下)

藝術讓我不斷重新被推到一個跨越不過的他異性面前,一個完全沒辦法以概念講清楚的情況。並不是非理性或者模糊,反而是一個確定的非確定性,因為藝術作品是確定的,是完全畫完的一幅畫,只是我再怎麼說,我都永遠不會把它說完。這個動態是吸引我的,我覺得在這裡,我的思想、我的思考才會動起來。

閱讀更多 »
專訪 Interview

【跨文化訪談】宋灝:一旦我寫中文,我必須歸屬華語脈絡(中)

我們不能忽略這個,所以也許說台灣或中國可以給我們什麼,倒不如說它可以讓我們體驗到我們自己的處境,我們自己的構成因素多麼地複雜。我覺得甚至中國人或者台灣人,一旦他們以華語發表、書寫,他們應該更深入思考的就是這個處境的問題,要思考他們的語境是被哪些因素所組成的。

閱讀更多 »
專訪 Interview

【跨文化訪談】宋灝:在個別文化脈絡內尋找「跨」的潛能(上)

宋灝教授在台任教已逾十年,他去年出版的新書《漢學與跨文化思維》,總結多年來對跨文化議題的思考。藉此訪問宋老師,請他分享從歐洲到台灣的獨特跨文化經驗與思考。在訪問中首先可以看到,宋老師對於歐洲漢學提出了犀利的批評,這無疑密切關聯著他的跨文化思考,而對於圍繞跨文化的各種關鍵主題,比如跨文化、華語思維、臺灣、藝術之間的關係。

閱讀更多 »
專訪 Interview

【跨文化訪談】何重誼:「去中國化」不是威脅,而是拉開距離思考中國文化的可能性條件(下)

今天大部分中國人似乎接受了「德國」式的民族概念,也就是民族性是由文化與語言的共同性決定;而今天許多台灣人的想法則更接近「法國」式的民族概念,也就是以政治意向性來界定民族性。由此,我們能夠理解到,如果思考乃是對抗自身的思考,那麼「去中國化」就不是一種威脅,而是拉開一段距離來思考中國文化的可能性條件。

閱讀更多 »
專訪 Interview

【跨文化訪談】
何重誼:批判文化本質主義的比較哲學,發展「少數」哲學的跨文化潛力(上)

在台灣從事研究多年的何重誼,於最近出版的法文新書總結了他的跨文化哲學研究成果,特別強調批判性工作,挑戰東西數百年交流傳統中的僵化性偏見。在訪談中我們詢問他如何界定「跨文化哲學」,並請他回答在當今台灣別具有意義的問題:跨文化哲學與傳統比較哲學哪裡不同?怎麼以非本質主義的方式重新思考文化差異?台灣的角度可以提供什麼啟發性?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