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日下午,交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與聯經出版公司,聯合主辦了《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的哲學考掘學》新書線上座談會。該座談會由聯經出版社的文學主編李時雍主持,邀請該書作者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劉紀蕙教授作為主講者,同時還邀請了國立清華大學哲學所的楊儒賓教授、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的王智明教授以及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的洪世謙教授擔任與談人。這場座談會的與談人陣容正好對應著該書所涵蓋的三個不同領域:中國思想、文化研究以及當代歐陸哲學,因而激盪出了跨域交鋒的精彩火花。

文:李雨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一分為二」的軌跡:從毛澤東到章太炎

座談會一開始先由劉紀蕙本人來講解該書的主要內容。她先是笑著表示自己很期待今天的對話與挑戰,繼而重點分析了「一分為二」這個關鍵概念。「一分為二」這一主題貫穿了全書的諸多環節,但劉紀蕙首先為我們揭示出它的兩個最直觀的指涉對象:第一個主要表現為冷戰時期兩岸之間的敵我對峙,以及其背後的各種情感結構、檢查機制;第二個則表現為1957年前後毛澤東針對當時的中國國內形勢與國際局勢,而提出的「一分為二」論述。順著後一個層面,劉紀蕙指出「一分為二」作為一種樸素的辯證法,一方面在傳統中國思想中就一直以陰陽生成等形式存在,而另一方面則在西方哲學的脈絡裡,歷經了黑格爾的辯證法、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直到列寧思想的不斷發展,進而深刻影響了毛澤東早期與晚期的思考。

在藉由「一分為二」串聯起中西思想史脈絡後,劉紀蕙的思考重點落在了毛澤東的論述上,她強調在毛澤東的代表作〈矛盾論〉中蘊含著三個悖論:其一,將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予以本質化;其二,以「人民」為名進行敵我劃分;其三,則是在戰爭狀態中「民族—國家」所佔據的絕對優先性位置。不難看出,這三個悖論彼此之間有著相互強化的效應,而且正呼應著劉紀蕙在該書中一再關注的「一分為二」為何會陷入僵化的困境。

講完「一分為二」的部分,劉紀蕙接著解釋「哲學考掘學」的問題。藉由這個源自義大利哲學家阿岡本的概念,劉紀蕙表示她試圖回到二十世紀初期、中期乃至晚近幾十年的各種政治事件中,將其中出現的話語視作一種標記(mark),以導向其背後錯綜複雜的時代脈絡與政經體制。在最後部分,劉紀蕙分享了晚清思想家章太炎的政治哲學,這也是她在書中寄託了「解放性批判」政治之希望的最終所在。劉紀蕙首先指出,「一分為二」在章太炎的思想中對應著佛家的「見/相」二分結構,由此可以導向對種種名教體系的分析。進而她還從「各有時分」、「文/言」相待以及國家的動態結構這三個面向,來闡述章太炎的思想如何能夠對種種權力結構進行批判,並開展出朝向平等、解放的可能。

綜上,劉紀蕙首先向我們展示了「一分為二」兩個最為直觀的指涉對象,即冷戰下的兩岸對立格局與毛澤東思想中的政治鬥爭論述,進而將此線索串聯起近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與現代中國的政治論辯。接著,通過闡述「哲學考掘學」與章太炎思想,劉紀蕙傳達了她的方法論思考以及對於解放性政治的展望。應該說,劉紀蕙的介紹很好地為讀者鋪展出各種相互關聯的背景脈絡,從而讓「一分為二」這一命題變得更加容易進入,不過由於時間有限,書中還有一些更為深入的重要面向尚未展開,所幸在接下來的與談人對談環節引導出了更為充分的討論。

從中國思想到當代問題

接下來則進入與談人們的回應、評論時間。第一個回應的是清大哲學所的楊儒賓教授,他開場先以一貫的幽默風格笑稱,邀請他來當與談人會是一場災難,繼而稱讚劉紀蕙的書(以下簡稱劉書)展現出極為罕見的結合了政治事件與哲學反思的風格,還將其類比於牟宗三對中共的批評。楊儒賓的回應主要從他所專長的中國思想史領域出發,為劉紀蕙的研究補充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資源。他首先談到劉書中有所討論的兩位法語漢學家朱利安(Franςois Jullien)畢來德(Jean-Franςois Billeter)前者確如劉紀蕙所言常常顯示出將中國(思想)看作一個整體的傾向,而後者則是將台灣學界藉以開展多元差異性的「氣」,看作一種會導向整體化的危險概念。楊儒賓認為西方學界的這種看法,或許是受到黑格爾提出的古代中國作為封閉的中央集權統治國家的觀點所影響。

順著這個集權統治的脈絡,楊儒賓舉出黃老思想這個例子,按照他的理解,黃老思想乃是黃帝神話與道家思想的結合,由此形成了黃帝(上帝)/天子、萬物/人民這樣的聖俗二重世界。在這二重世界中,天子佔據了虛/空之位,進而通過勢/法/禮等中介來治理人民。楊儒賓更進一步表示,這種神話政治的結構還為當代中國所繼承,形成了黨與人民的二分結構,並通過矛盾論之類的中介話語來進行治理。楊儒賓的這種觀點可以說是在劉書所討論的儒教政治神學之外,為所謂「規範性治理」如何從古代延伸到當代,進行了重要的補充。此外,楊儒賓還回到他所擅長的宋明儒學來討論「一分為二」的問題,他強調說宋明儒者所標舉的性善思想固然展現出了道德平等上的「一」,可是這種平等如何落實為政治層面的平等,則構成了從古代延續至當代的內在焦慮。

第二位與談人是中研院歐美所的王智明教授,他更多從概念分析與當代關懷的角度來進行回應。王智明首先表示他最初在面對劉書時,就感覺這是一本難以分類、難以定位的書,進而他提出說,我們應該把劉書理解為一個跨領域的嘗試,一項在邊界上發問的工作。基於這一前提,王智明分別分析了「一分為二」中的「分」與「一」的問題。他首先認為最關鍵還是「分」的概念,這種「分」不僅是平面性的冷戰中的敵我對立,還更指向立體性的政治性思考,從而提供了一種思考如何去僵化的方向。與此同時,王智明認為「一」也不僅僅停留在我們通常的理解層面,而是更多指向治理的問題。

在這一番概念分析之後,王智明還就阿岡本的「哲學考掘學」、劉書中的馬克思主義與精神分析背景,乃至民主如何在不同地方進行在地化等等問題,提出了他的想法。相較於楊儒賓側重從中國思想史的角度進行討論,王智明的回應則具有明顯的當代關懷視野,每每希望打開劉書如何能夠應對、介入當代問題的可能性。 進行至此,發表回應的兩位與談人都重在從不同脈絡,來對劉書進行補充與延伸,而更為激烈的挑戰與論戰則由第三位與談人開啟。

講者介紹
作者/主講者:
劉紀蕙 美國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台聯大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總主任。研究領域包括二十世紀中國思想的政治性、當代歐陸政治思想、東亞現代性、亞際社會批判研究、精神分析與批判理論、視覺文化研究;目前專注議題包括邊界政治、不平等公民、共同體與認同衝突、知識解殖、藝術行動。代表性著作有《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症狀式閱讀》,《文學與藝術八論》,《文學與電影:影像‧真實‧文化批評》。


與談人:
楊儒賓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包括身體理論、神話思想、宋明理學。著有《儒家身體觀》、《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儒門內的莊子》、《1949禮讚》等專書。楊儒賓教授著作等身,是中國思想領域極具代表性的學者,對各個歷史時代的儒家、道家思想,都做出過具有突破性的貢獻。
王智明 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跨國美國文學與文化、文學理論與建制史、亞洲現代思想。王智明教授目前也是《文化研究》的主編,在各種當代議題的討論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洪世謙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政治哲學、當代法國哲學、德希達、全球化研究、馬克思主義。洪世謙教授可說是出自本書涉及的法國阿圖塞學派的嫡傳,在相關主題的詮釋上已與劉紀蕙教授有過多年的對話討論。

《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的哲學考掘學》簡介
本書由四個部分組成,以中國政治思想中的「一分為二」論述為主題,並以「規範性治理」與「解放性批判」這兩大政治範式的交織起落為線索。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一分為二」作為唯物辯證的思想史脈絡,以及它如何在中國成為思想鬥爭的政治話語;第二部分進而通過分析中國歷史上的儒教復興運動與儒教政治神學,闡明「規範性治理」的形態,也同時反向牽引出「解放性批判」的軌跡;第三部分接著通過西方漢學家的研究,進一步討論中國思想中兩種範式的構成狀況,再引入受到毛澤東影響的當代歐陸政治哲學,以呈現「解放性批判」的各種型態;第四部分則回到章太炎思想,呈現中國思想中的「解放性批判」版本。
「一分為二」作為貫穿全書的主題,既指向一套不斷變化的思想話語,也揭示出冷戰與後冷戰格局下的敵我對立格局,而本書的主要架構則由「一分為二」衍生出的兩種政治範式間的拉鋸戰所構成:「規範性治理」首先呈現為中國歷史上儒教思想一再復興,也開展為一套不斷轉化的政治神學,繼而通過迂迴討論法語漢學界的得失功過,本書先是展現了當代歐陸哲學如何思考「解放性批判」的多種路徑,繼而再返回章太炎,勾勒出中國思想中的「解放性政治」型態。

  • 作者:劉紀蕙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20/03/27
  • ISBN:9789570854763
  • 規格:精裝 / 464頁 / 14.8 x 21 x 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購買通路
博客來
讀冊
金石堂
三民

編輯:劉達寬
Cover photo by 人民畫報 on wiki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