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為聯繫台灣本土豐富民間信仰與培育青年學術人才,於2020年6月舉辦「雲嘉南文史與宗教田野調查之旅」,培育研究生從學院內的文獻分析訓練,結合人類學觀察方法,對台灣民間信仰做出現場的觀察與整理。參與者並於10月公開發表田野調查成果。
發表會上政大宗教所副教授兼所長、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副主任蔡源林強調,過去宗教學術訓練一直以文獻語言、宗教經典等文本分析為主,但民間宗教是活的,在新血培育的熱忱下,他特別帶領同學走訪民間蓬勃的宗教現象,也是保持民間宗教群體與社會科學領域的合作。他特別指出,華人宗教聖俗交錯、地域空間的交雜語彙,都十分值得深入探討其中的歷史變化,也得以由此觸及華人思維中「神聖」的本質樣貌。本文按田野調查的各個區域,介紹青年研究者們的田調成果。
臺南西港地區
宗教文化與國家、社區間的關係—以西港刈香為例
報告人 史玲潔(政大宗教所碩士二年級)
民間自發的宗教活動,也逐漸引起官方重視,在2011年、2018年都舉辦過官方認可的文化研習營。史玲潔帶我們看到從1823年以來宗教活動如何保持96座村莊的凝聚力,在近代抵抗鄉村人口外移的處境,至今仍然保有高度活力。
史玲潔將西港地區刈香活動為例,分為三個主軸來談:社區關係、國家關係、宗教文化三個層級。他觀察遶境與地方身份認同到國家文化資產的形成,延續兩百多年三年一次的西港祭典,可切分由為數個重要儀式所組成,如王府科儀、王船祭祀、醮、刈香等。地方藉由祭祀共同的天地神鬼,形成相同的祭祀圈,這範圍超出地方社區的地域性,邊界是流動的,由信仰所凝結的動力連結內部成員。
論西港慶安宮醮典之信仰與環境觀
報告人 林慧萍(政大民族所碩士三年級)
民族所背景的林慧萍,特別注意參訪路途中車窗外的地景變化,在移動間看到差異,也看到當地連結之間的關係,並且因為疫情的關係,許多宗教儀式的取消與延期,突顯出王醮祭典與王船儀式,從動員到籌備在當地都具有連貫的儀式與當地人口的地域時間的連貫性。
過去台江內海、曾文溪流域經過多次改道,引發沿岸居民的苦難與瘟疾,刈香遶境的路線隊伍也因此變動隨環境變遷,但仍連貫至今;林慧萍並引用人類學家Tim Ingold: 「人類的存在與關係基本上是由地方聯繫建立,而非地方分界,並沿著路徑展開」,同時也參照環境哲學家Freya Mathews 的觀點:「人的走動與土地互為合作關係,互相感受彼此的存在與感動」,來指出儀式與地域的關聯。
環繞祭祀而啟動的時間線是局外人看不到的,局內人從日常生活中累積起來的時間線,因活動而起,也因活動結束而消逝,三年一科(三年一次)的遶境時間是反常時間,過程中發生少眠、過食、角色對換等對日常的反叛,以反常行為來滿足各類文化需求的非常時間。96座村莊跨越不同的區,凝聚了小型的中心結構,該凝聚力將彼此人文,地域間的差異給串連起來,呈現暫時性的微型國家形態,共享了共同歷史、記憶、身份認同的內涵。
臺南佳里地區
金唐殿與蕭壠—宗教與文史的發展脈絡
報告人 盧冠名(政大民族所碩士一年級)
盧冠名在團隊實地探訪後,以文史資料補充,建構佳里地區金唐殿更完整的文史脈絡,並特別突顯出兩百年前台江內海的地理變遷,對依靠鄰近土地生活的人們的重大影響。
古稱蕭壠社的佳里地區,最早是西拉雅文化歷史發源地,西元1624荷蘭人正式殖民台灣。至約十六世紀末明朝年間,先民渡海建立東安宮,為金唐殿的前身。西元1698將原東安宮及附近的所有漢人神明移至新廟奉祀,廟名護庇宮,逐漸成為蕭壠社經濟貿易及教育文化中心,西元1823年曾文溪因大洪水改道向南,原先為兩區域的蕭壠庄和佳里興庄間之天然界線消失,
金唐殿的醮典及王府科儀,完全遵照古制,是國內建醮與科儀的參照之外,近年也協助將完整的科儀複製到東南亞華人社群,諸如泰國北欖府挽蒲邁區暹羅代天宮慶成祈安清醮、馬來西亞麻六甲Bandar Hilir勇全殿、 馬來西亞麻六甲干冬清華宮等宮廟。在當代的全球化與科儀觀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南瀛香醮與王府行儀 —以蕭壠香為例
報告人 林哲緯(政大宗教所碩士二年級)
以道教研究為背景的林哲緯,對蕭壠香與王府行儀的解說條理分析,內容深入。
「醮」可以說是道教最核心的儀式,透過 「建壇-朝儀-設醮-散壇」等固定形式流傳千年,且影響整個華人宗教的祭祀儀式架構。 「作醮」有酬謝神恩、祈禱地方平安、安定地脈等多種功用,故可分為清醮、酬恩醮、慶成醮、王醮、水醮、火醮等等。其中王醮:即是為了驅逐瘟疫而進行的醮典,透過祈請瘟部眾高真,訟經禮懺表達懺悔之意,請其以「瘟船」帶離行瘟的眾鬼神,以軟硬兼施的方式押送他方,使得地方不受瘟疫之擾。 在新冠肺炎影響全球的2020年,王醮儀式別有特殊意義。
在原台南縣曾文溪流域十分盛行「香醮合一」的大型祭典,透過「王府內」 的王醮科儀與「王府外」的刈香繞境,使得香境內得以平安興旺。在今日的香醮祭典雖仍保留「送瘟」等道教科儀,但經儒生改造, 強調瘟王的「代天巡狩」身分,反而使得驅逐瘟疫的原意減輕,增強了對王爺的信仰,送瘟的瘟船也被視為王爺的交通工具王船。
如李豐楙老師〈禮祝之儒:代巡信仰的神道觀〉指出:「代巡信仰仿擬巡狩禮其實是一種挪用, 由於這種禮儀在民間通行的祭祀諸禮中較為特殊,禮祝之儒才有機會取代道教中人的專長,即將迎送行瘟之神的儀節比擬為王爺代天帝=天子前來巡狩。」其儒生地位的提高,以及科儀在華人宗教標準化的建置,是在華人宗教觀察中,需要進一步深入思考的議題。
上篇:【雲嘉南文史與宗教田野調查】走入聖俗交錯的實際現場—北港與五條港
編輯:鍾雨珊
核稿:劉達寬
cover photo by Henry & Co.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