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俗交錯】
雲嘉南文史與宗教田野調查(上)—北港與五條港

Facebook
WhatsApp
Twitter
Telegram
Pocket
Email

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為聯繫台灣本土豐富民間信仰與培育青年學術人才,於2020年6月舉辦「雲嘉南文史與宗教田野調查之旅」,培育研究生從學院內的文獻分析訓練,結合人類學觀察方法,對台灣民間信仰做出現場的觀察與整理。參與者並於10月公開發表田野調查成果。

發表會上政大宗教所副教授兼所長、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副主任蔡源林強調,過去宗教學術訓練一直以文獻語言、宗教經典等文本分析為主,但民間宗教是活的,在新血培育的熱忱下,他特別帶領同學走訪民間蓬勃的宗教現象,也是保持民間宗教群體與社會科學領域的合作。他特別指出,華人宗教聖俗交錯、地域空間的交雜語彙,都十分值得深入探討其中的歷史變化,也得以由此觸及華人思維中「神聖」的本質樣貌。本文按田野調查的各個區域,介紹青年研究者們的田調成果。

雲林北港地區

北港武德宮—談財神觀

報告人 林恕安(台大哲學系博士後)

佛教哲學研究背景的林恕安博士,將本次對於供奉財神爺的北港武德宮之田野調查拉到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維度,看似聖(宗教)與俗(金錢)的對立中,道教如何轉換人居於此世的金錢觀,並將倫理觀念一併整合於民間教化中,是林恕安發表的重點。

她從佛教強調解脫輪迴與民間宗教求財表象的對照下,重新審視求財的意涵在佛、道中的意涵,對前者而言,財富無常卻可作為修道的資糧,對後者而言,由《武德真經》中開演其教化的意義。看似外求的財神信仰實際上強調由祈求反推出自身的力量,可以說求者之心的修練才是真正要彰顯的核心價值。

北港武德宮—談黑虎將軍

報告人 鍾雨珊(政大宗教所碩士三年級)

同樣是研究佛教為背景的鍾雨珊,經歷隨學校名義參訪,以及個人接觸時宮廟態度上的差異,實際經驗到田野調查實作的困難:在與廟方聯繫希望能以第三者身分紀錄虎爺的分靈儀式或是神像造廠時,遭到對方回絕,而後與北港在地粧佛師陳明洲先生連繫,以在地粧佛師的參訪的外部位置,來觀看北港武德宮的黑虎將軍信仰。

由於新港奉天宮有金虎爺,而北港武德宮也發展出黑虎將軍是茹素的天虎論述,廟方也相當開放,將文創與設計引進民間信仰的物質象徵系統中,其中特殊的現象是萌化(可愛化)的黑虎將軍文創商品,與威猛的黑虎將軍藝閣花車,同時現身於武德宮的祭祀場景中。

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注意到,以2020年全台的交通網絡發展來看,北港幾乎是被外界擦過的地點,火車高鐵都沒有站點,台北出發的客運也僅有少數班次,大眾運輸的不便,像是結界一樣保留了北港的當地時間。

地方的時間、語言、身體感都在細微的地方呈現出差異,訪談過程中,陳明洲師傅不斷地沏茶招待,多以台語對話,背後街道則是日常音景與繞境樂隊、鞭炮聲交織出現,沒有間斷過。從師傅粧佛精氣神的氣宇重視、福州泉洲派雕法細節差異,談到師傅早年求師過程,人生低潮以及傳統技藝開始受到重視。

清朝時期具有重要商業運輸網絡地位的北港,在全台受到全球現代化等影響下,以信仰作為它活生生的號召,北港在民國59年人口最高峰為 61,882人,在2020年9月則是減少了將近1/3僅有39,238人。這樣嚴峻的特殊地方因素,武德宮以給予年輕人就業機會,採納設計元素,以及善用網路以及行銷,利用網路媒體跨越當地的地理空間與地方時間的差異,保持地方信仰的活力;黑虎將軍分靈也觸及全台信眾,陳明洲師傅也提及早期沒有這麼多虎爺神像的訂單,近年蓬勃的趨勢,都是北港信仰歷經3百多年持續活絡的證明。

臺南五條港地區

五條港與松山

報告人 葉靜(政大宗教所碩士二年級)

在台灣早期,運河是城市主要的運輸命脈,葉靜一方面介紹了台南五條港發展的狀態,一方面以台北的松山港做豐富的交叉比對,召喚了我們對城市過往其鮮明的記憶。

五條港由於臺江內海在清代兩百多年間,數次淤積逐漸陸化的過程裏,導致人們需開挖新的河道運送貨物和對外連通。其範圍約在台南市西門路以西,金華路以東,成功路以南,中正路以北的區域。

五條港分別是:(1)新港墘港,鄰近有集福宮及兌悅門。(2)佛頭港附近的宮廟則是通米街廣安宮、通大天后宮、通開基武廟等。(3)南勢港附近則有水仙宮、海安宮。(4)南河港以運輸南北雜貨、藥材為主,接官亭及風神廟即在南河港港道旁。(5)安海港於六姓府附近分為三條支港,北至南依序為松仔腳港、外新港以及番薯港。

台北松山港則位於基隆河的航運中點,自基隆宜蘭到台北的船隻在該處停泊改行陸路,松山(錫口)地區因此逐漸形成熱鬧的河港。在同治年間(1862-1874)繁盛程度曾超過大稻埕,但因河道日漸淤塞、光緒十年火車通行等因素,水路運輸漸漸衰退,因地景遷移,過去風貌已經無法想像。

港區廟宇形成探析—以五條港及新莊廟街為例

報告人 王晴瑩(政大宗教所博士一年級)

五條港是由很多區塊串連起來,高複雜的地區,王晴瑩依序說明從清朝、日據時代的古地圖,展示將該地的動態變遷,該地區在兩百年間,從地景的動態到信仰的動態,都相當活絡沒有停止過。王晴瑩並且補充新北新莊地區其移民與祭祀神的關係,為台灣民間信仰的生命力做舖陳與對比。

從較微觀的新莊廟街作為比較,從新莊廣福宮到武德殿,主神與信徒的互動,目前已經可以辨識有客家族群的三山國王、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天上聖母等信仰;而在民間信仰活絡的台南地區,有府城七寺八廟之稱,並且與五條港信仰有高度重疊,而祭祀主神包含關聖帝君、池王府爺、宗祠、王爺信仰、媽祖信仰等等,目前我們能夠獲得各廟宇的基礎知識,多數物質結構也有被保留下來,但曾經是動態的,早期移民與主神祭祀的移動過程,在地連結與親族關係,以及各廟宇祭祀間的聯合與競爭關係等,種種細緻線索是否還有機會去還原,在田野的期間如何進出田野,是需要去提問與待釐清的。

評論與回饋

中研院民族所張珣所長,針對每位發表人給予了肯定的評價,並且以人類學方法與宗教學方法的差異,指出兩者學術進路上系統性的差異。傳統人類學出發的方法,從族群成分與社會文化分析著手,而宗教只是其中的一個途徑;而對於宗教學而言,目標就是宗教本身,以地方聖與俗的對照,來尋找定位和關係。村落、環境、社會空間都是俗,廟宇是神聖空間的中心,在田野中任何現象都可能有意義,任何現象都可能沒有意義,因此定位很重要,是避免在田野中迷失的保護。

中研院民族所張珣所長(中)評論

張珣也指出民間宗教有很大的排他性,村莊的身份認同是有限的,儀式的歷程是宗教學的重點,在儀式的神聖空間布局的過程中,平信徒如何參與?在宗教學將深入觀察其中的時間的變異,而人類學將是觀察平信徒的遷移,某個衝突導致搬遷,也將神明給帶走了。張珣所長並且提點,田野調查是沒有限期、不斷在生成變化中,因此由經費提供單位設定文字的寫作時間最為清楚,否則田野工作將是無止盡的。

以盧冠名及林哲緯的發表內容為例,盧冠名從地理考察開始,是標準的人類學方法;而林哲緯則是直接從儀式開始,可以看到學術背景的差異。儀式中禮生的介入,讓神聖與權威的象徵系統被換置成儒家化,原先道教的除疫,在瘟王降災的儀式中,在帝國的禮儀中轉化,甚至移轉到海外馬來西亞,也擴延了天下概念的代「天」巡狩版圖,是相當重要的議題。

華人宗教具有的世俗特色,其道教、財神與政治等等的關係,隱含了「安身立命」的核心信仰,從該處所發展內部的神聖結構,是同學們能夠進一步思考的。發表人所調查與報告的地區,是台灣民間宗教的相當重要區域,例如五條港是由諸多平行區塊串連起的高複雜的地區,民間信仰在當代人類學的題材中正逐漸衰弱的,而看到本次發表則對台灣宗教學的未來發展呈現高度期待。

下篇:【雲嘉南文史與宗教田野調查】走入聖俗交錯的實際現場—西港與佳里

撰稿:鍾雨珊
編輯:劉達寬
Cover photo by Solomon203 on wikimedia

Facebook
WhatsApp
Twitter
Telegram
Pocket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