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議社】
為馬來西亞公民社會點一盞燈(上)

Facebook
WhatsApp
Twitter
Telegram
Pocket
Email

為了解當代馬來西亞的公民社會、族群關係現況,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於2019年8月率團到馬來西亞進行了多日的實地參訪與田野調查,包括拜訪了當地學術單位、華社團體,以及群議社。

相較於當地傳統華團或華人社會研究的學術機構,群議社以公民團體自居,嘗試跳脫華人中心的本位,實現跨族群的公民對話。因此本次的交流,將有助於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對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與社會有更多元的認識,除可較脫離過往以馬來西亞華人為中心的視角,也可彌補台灣社會對馬來西亞華人與跨族群整體認識的盲點。 

群議社 成立於2018年,是一個由散佈在馬來西亞全國各地的知識份子、評論家與社會運動人士所組成的公民交流與對話平台,群議社主要透過文字的力量,在網路上、媒體上積極發聲,以非民粹的觀察與批評,提倡公民對民主與善治的意識,以期達到推動馬來西亞公民社會的民主進程的目標。

與會的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代表包括林遠澤主任、蔡源林副主任、藍適齊副教授與葉先秦博士後研究員等成員,群議社代表則有唐南發、林奕慧、陳逸飛、張孝儀。

以下將馬來西亞簡稱為「大馬」。

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中心拜訪馬來西亞公民團體群議社

群議社緣起

 2018年5月9日,建國六十年的大馬實現了首次政黨輪替,一黨獨大的巫統領導的國陣終於被推翻,然而這「變天」的成功基礎,是建立在也曾是巫統領袖的前首相馬哈迪身上而來的。當馬哈迪成功與長年跟他對立的在野黨陣營結盟後,獲得了許多選民,甚至公民社會的支持,這反映了當時大馬社會急於實現政黨輪替的求變心理。

由於大馬公民運動長年來離不開與在野黨的合作,因此許多非政府組織、社運組織,當在野黨陣營-希望聯盟與馬哈迪結盟後,就面臨了因黨派關係而「選邊站」的難題。在這政治大變局下,由18位遍布全馬各地的獨立中文知識分子組成的群議社在2018年1月成立。

對於群議社的定位,成員林奕慧就指出,群議社認為公民社會應該要有自己獨立的聲音,就算政權輪替了,民間依然需要監督的力量。

群議社的18位成員的背景光譜相當廣泛,包括來自醫療、能源、教育、國際勞工服務等背景。林奕慧坦言,雖然群議社的力量不大,但能否發出獨立的聲音要比社員人數更重要。 群議社的英文名稱是Agora,源自於希臘語,意即在古希臘城邦時期的雅典民主制中,所有的公民可平起平坐地在廣場上商議國家大事、促進文化活動等。林奕慧指出,當然在古希臘時期,女性是沒辦法參與這公共討論的,如今他們就是希望群議社能成為小小的典範,摒棄一言堂,大家平等地聚在一起論政,故稱為群議。

群議社成員林奕慧

多元的獨中教育

一般上在台灣談到大馬華人的時候,多敬佩華人在當地堅持維護母語教育的中學,而當地許多從華文獨立中學畢業的華裔學生,不少選擇到台灣升學,成了台灣對大馬華人想像的集體記憶。

早年許多獨中生到台灣升學,造就了今日有許多獨中教師是留台校友,不過隨著近年來大馬高教市場的開放,私立大學與國際大學分校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以及留學中國熱潮的興起,獨中畢業生的升學管道也更多元了。而再往獨中體系內部觀察,各獨中的發展也相當多元化。

群議社的成員背景中,有的是獨中畢業的,也有的是公立體系的國中(國立中學)畢業的。透過他們的介紹,了解到全馬的六十二所獨中,並非全部的獨中所走的路線都是一樣的,呈現了多元並存的局面,其中關鍵是各獨中的董事部有很高的自主性。

藍適齊副教授問到,華文教育辦學上,是否會有保守化的問題存在,因為他觀察到大馬華人社會在教育上有相當保守的一面,意即強調華人文化的正統性

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成員藍適齊

本身是獨中畢業生陳逸飛表示,全馬六十二所獨中規模不一,大致上可從師生人數來分成大、中、小三種,其中大型獨中約有二十間,而規模最小的被稱為微型獨中,且常面臨招募師資與學生的困難,如東馬砂拉越泗里街(Sarikei)中學。陳逸飛進一步指出,不同獨中辦學路線的差異,主要體現並不一定聽從主辦全國獨中統一考試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以下簡稱董總)的指揮,各獨中董事部的辦學理念、派系不一定與董總相同。例如,有的獨中只讓學生考統一考試,俗稱單軌制,而雙軌制的則是同時考統考與馬來西亞教育文憑考試(SPM),甚至如陳逸飛母校怡保培南獨中有開放學生考新加坡O-Level,因此無法一概而論地稱獨中是日趨保守化的。

在大馬社會常有個迷思,認為獨中的課綱、教材是複製於中國或台灣的,因此被認為有不關心大馬本土的「排外」性質。曾任董總生物課程委員的陳逸飛解釋,其實獨中課程反而相當包容,因為過去設計課程者缺乏專業的培訓,因此被迫參考大馬與各國的課程。陳逸飛認為,所謂排外的觀感,應該是認為獨中依然大部分還是以華裔學生為主,不過近年來也越來越多友族(大馬非華裔族群)家長把孩子送進較有名的獨中了。

群議社成員陳逸飛

畢業於新山寬柔獨中的唐南發則表示,獨中課程有教印度文化對東南亞的影響,因此獨中教育不會如國立中學教育,只談馬來蘇丹、馬來王朝的歷史,也不會只談伊斯蘭倫理,讓獨中生都能了解到馬來半島在伊斯蘭化前還有許多古老的文明。

唐南發不諱言,當在獨中談到華人文化的論述時,卻又變得非常保守,必須營造一種類似華人命運共同體的的論述,獨中生被鼓勵接受這套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的論述。

對於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況,唐南發評論道,對東南亞文化多元的闡釋,是為了要解構大馬的的伊斯蘭文明論述,讓獨中生知道東南亞或者馬來半島不是只有伊斯蘭文明,也有印度文化的影響,以此彰顯獨中的包容性。然而,回歸到華人文化方面時,卻又要求學生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論述,不允許也不鼓勵有其他的看法。

「我發現在過去這些年,越來越明顯的就是,中國那邊的影響進來。這也在影響馬來西亞華校歷史的教學,比如說臺灣跟中國的問題,以後可能老師談香港問題的時候,會不會有一些後果?這些也是我擔心的。」唐南發表示,他不認同獨中在談中國史的時候,總被灌輸炎黃子孫、大一統的意識形態,也沒鼓勵學生進一步討論與反思為何「中國必須是統一」的?

唐南發提醒,近年來中國政府對大馬獨中教師有越來越多統戰目的的活動,獨中校方也鼓勵教師去受訓。除了機票自費,落地後一切招待有中方資助。他認為,儘管會去的教師可能只視為純粹在年底長假中的交流活動,但他認為依然不能忽略這活動背後的統戰目的。  此外,除了校方層面的保守問題外,有的獨中生家長也有保守的一面,例如對師資上也強調「大一統」。由於大馬教育多元化的環境,因此並非所有獨中校長、教師都是獨中畢業生,也有不少國中生投入為獨中服務,而且也未必有在中國或台灣升學的背景,因此引起了部分家長的反彈。唐南發認為,若這些非獨中背景的師資能把學校風氣帶得好,或者能帶一些新的思維帶進來,不是獨中生也無妨。

系列文章:
群議社:反思馬來西亞的華人文化(中)
群議社:超越宗教藩籬,朝公民社會邁進(下)

撰稿:JX
編輯:劉達寬
攝影:黃雯君

Facebook
WhatsApp
Twitter
Telegram
Pocket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