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交錯】「一帶一路」宣揚文明相遇 情感與文化印象正在重塑?

Facebook
WhatsApp
Twitter
Telegram
Pocket
Email

當代世界的多元文化、跨文化經驗環境日益普遍。如何意識到這樣處境,跳脫對傳統的單純繼承或擺脫東方主義的制約,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文化,成為華語社群和研究者難以迴避的問題。 而中國在政治與經濟上的崛起,更是在當代的全球化中或明或暗的影響著身處多元文化處境的全球華人。各地的其他族群與文化又會如何重新理解華人文化?華人群體與其他族群的互動會有何變化?這些都是我們要了解政治與經濟變局中文化因素所具有的角色,不可不探的問題。

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2020舉辦的「華人宗教的在地與跨界經驗:主客易位的對比研究」研討會中,政大宗教所所長、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副主任蔡源林,即以馬來西亞的情況為對象,設法捕捉當代中國擴大政治與經濟影響力時,伊斯蘭世界的反應,以及華人社群和穆斯林社群彼此理解上的變動。

宗教研究轉向當代

「我記得是(2019年)12月下旬的時候,馬來西亞吉隆坡的華社研究中心辦了一個《回儒論壇》,其實我是蠻訝異的……」,一個論壇為什麼會令蔡源林感到驚訝,這要從他所關注的文化再現問題談起。不同的群體如何彰顯自身的文化認同,又如何再現他者的文化形象,始終是相互關連的問題。自西方帝國主義興盛的年代起,全球都受到西方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影響,非西方社會甚至會透過西方的再現來自我理解;而在運輸交通、資訊傳播愈發容易的全球化時代,亞洲的政治經濟力量逐漸成長,是否可能形成西方宰制以外的文化交流模式?比如中華文明與穆斯林文明,在重塑自身文化主體性的同時,是否也能改變認識彼此的方式?

蔡源林持續關注當代馬來西亞華人對伊斯蘭論述的變動,試圖發現全球化的新局勢底下,華人文化再現模式的變與不變。這樣的關注並不限於傳統的宗教研究進路,如他在演講一開始特別闡述,傳統宗教研究從理性出發,關注文本與教義,其對象是宗教的過去式/現在完成式。如今開始關注宗教的當代現象與議題,則需要倚賴如人類學的不同領域的取徑。而在近年的觀察中,他將目光轉向中國政治經濟力量崛起後,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國際交流模式與文化影響。

從政治經濟倡議擴大到文化影響力

在發表自己的觀察之前,蔡源林對於中國「一帶一路」政策做了概要的介紹,尤其是這個國際倡議的文化面向。中國於2013年開始「一帶一路」的跨區域經濟倡議,試圖透過經濟合作改變西方全球化主導的政治經濟秩序,重建以其為核心的新國際體系。一帶與一路代表以協助亞非國家的基礎建設,重建陸上與海上絲路,藉此將自身的產能與商品向外輸出,換取能源與糧食等基礎物資。這樣的倡議涉及內政、外交、區域整合、全球化、環境問題與文明衝突,推動並不容易,與中國親近國家支持「一帶一路」,認為可能擺脫西方支配,尋求更公平的全球化體系;而反對者則遲疑於對中國過去的負面印象,並擔憂這是新形式的殖民主義,乃至於稱之為「後現代版的朝貢外交」。

蔡源林指出就文化研究來說,上述的政治經濟脈絡只是一個基本的背景,他最關注的仍是在於「一帶一路」企圖擴大的各項交流中的所謂「民心相通」,也就是透過文化交流,跳過官方「直接影響經濟合作夥伴國家的一般公眾創造一種輿論,以便爭取在地合法的正當性」,對他國公眾的影響力又能進而有助於其政治經濟影響,彼此循環、相得益彰。先前於世界各國設立的「孔子學院」即為這類型的代表措施之一。蔡源林的疑問是,當中國以官方的強大力量來推廣中華文明的美好,其價值體系得以有助於世界、對現代世界的危機做出文化上的貢獻,並且強調與傳播中國的崛起並非尋求新的帝國主義霸權,這樣一種文化主體性的展現,其他文明會如何看待?如何回應?而在具體的觀察上,蔡源林特別將目光放在接壤中國周邊的伊斯蘭文明與其國家,特別是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情況。

2017年於北京舉行的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會,共130多國與70多個國際組織代表出席(photo credit

官方論述與在地反應

就蔡源林近年研究的初步成果,首先是注意到中國如何向伊斯蘭國家做文化宣傳,一方面中國將中華文明與二十世紀以來透過國際組織影響全球的西方價值做出區隔,後者強調自身推展的是全人類接受的普世價值,但其背後仍藏有許多歐美國家的政治與經濟企圖,在全球化時代反造成文明衝突、其所控制的國際組織亦失去協調能力。中國在提升自身文化形象之前,先對既有的西方價值體系提出批判。

其次,蔡源林也注意到,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在地緣上不可分的關係,這樣的關係在實務上中國官方以提供基礎建設的援助來建立新關係,同時在文化論述上喚起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過去在絲路上的和平關係(對應伊斯蘭文明與歐洲的十字軍和征伐)。此種論述是否可行,蔡源林認為仍存在一個重大變數,也就是中國共產黨秉持無神論,而伊斯蘭國家多半以宗教立國,兩者之間的落差可能在政治現實的合作之外增添變數。

在中國與伊斯蘭國家全面的擴大交流中,馬來西亞在海上絲路的路徑上扮演關鍵角色,如從中國延伸到中南半島直通新加坡的鐵路合作案就是一例,而在馬來西亞近年的政黨輪替中,中國因素和此一高鐵合作案也在馬來西亞國內激起大量討論。出現中國建商在馬來西亞投資建案,又由中國資金自購、炒熱地價與房價的現象。

蔡源林認為這些近來的交流與新現象,使得馬來西亞穆斯林與當地華人對於中國的想像正在重新盤整,在演講一開始提到的《回儒論壇》之所以令他驚訝,正是因為1980年代時馬來西亞官方也曾舉辦類似論壇,當時的目的是為了順應國際局勢,呈現多元族群與宗教相處和諧的形象,當時華人對這樣的交流活動並不感興趣。然而在「一帶一路」大框架下,2019年的《回儒論壇》除了由馬來西亞當地華社研究中心舉辦,中國的學者亦「大軍壓境」,包括許多中國回族的穆斯林學者,這種官方推動的文化再現與交流值得繼續關注,也可能影響馬來西亞當地華人社會與伊斯蘭社群的觀感。比如,歷史人物鄭和就被重新形塑與美化,成為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交流的典範人物,在當地華人社團中也對此有所回應。

文化再現的變與不變

蔡源林表示,他對於這三方面文化再現的關注,並不是要將特定的社群視為同質化的鐵板一塊,而是要設法「歸納共同規則與文化再現的主題形式和內容」,雖然沒有涉及較細微的方言群體、教育與世代差異,但他所欲突顯的是「文化再現不變與變遷的基本模式」,如他十年前就開始注意到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在「自我陳述的時候是歧異的,面對他者(伊斯蘭)的時候有一致的負面反應」,他的初步觀察就是想要繼續延伸與探究,在「一帶一路」介入後,這樣的文化再現模式是否將會發生更根本的變化?

在問題討論與交流時,有同學提到中國強調經濟合作並避免文化衝突的官方策略,蔡源林則回應他在實際的田野調查中注意到官方宣示與實際做法的落差,因為文化宣揚與宗教對話上都可以看到官方的影響力。蔡源林也承認,這些觀察必須考量到媒介與世代的差異,而不只侷限在官方宣傳或特定群體內。此外他也表示,自己並不是預設「一帶一路」必然會帶來何種改變,而是在田野中看到與早年狀態的大幅差別,以及中國穆斯林渴望移民伊斯蘭國家等現象,因此他希望能繼續深入了解這方面的變化。蔡源林最後總結到:馬來西亞華人的離散情感仍然存在,而中國崛起可能會喚起這樣的情感,族群的認同可能在地化但仍存在變動的可能性,而非固著永恆的。

蔡源林抱持著開放態度希望繼續深入探究「一帶一路」對馬來西亞當地華人與穆斯林社群帶來的影響

系列文章:
【跨域回顧】探尋東南亞華人文化的主體性 反離散與多中心的新視野
【跨域交錯】文化多元分立的馬來西亞 華人身分認同中的歧異與張力

撰稿:劉達寬
審閱:蔡源林
Cover photo credit

Facebook
WhatsApp
Twitter
Telegram
Pocket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