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的多元文化、跨文化經驗環境日益普遍。如何意識到這樣處境,跳脫對傳統的單純繼承或擺脫東方主義的制約,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文化,成為華語社群和研究者難以迴避的問題。 比如在一個社會中,不同群體如何理解他者與識別自我?像馬來西亞這樣在政治上定調為「多元文化」的社會中,究竟實質上如何表現?族群之間如何互動?華人如何展現自身的身分認同,又如何看待其他族群?宗教與傳統習俗似乎是一個適宜的切入點,但這樣的視角是否有些盲點?
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於2020年舉辦的「華人宗教的在地與跨界經驗:主客易位的對比研究」研討會中,政大宗教所兼任助理教授、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員葉先秦,即從自身經驗、田野調查來回應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社會中的身分認同問題,同時也對於學界具有影響力與解釋力的概念「文化識別」與「教節(族)一體」等概念做商榷與對話。
「文化識別」與 「教節(族)一體」
「文化識別」(Cultural Identification)與「教節(族)一體」的概念源自台灣道教研究泰斗、中研院文哲所兼任研究員李豐楙的新書《從聖教到道教》。葉先秦指出,李豐楙從他豐富的田野調查與研究,分析與整合出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化識別」現象,馬來西亞華人面對社會的其他主要族群,如:馬來人、淡米爾人(Tamils,馬來西亞印度裔中的主要族群)與宗教的緊密關聯(伊斯蘭、興都教);也有意識地藉民俗節慶、宗教儀式來突顯本身族裔、文化的獨特性。
葉先秦指出,李豐楙巧妙地調整西方理論的離散(diaspora)概念,注意到華人如何運用「唐番土地」的祀地理念,在原鄉和南土之間繫上一道文化紐帶,重新詮釋「斯土斯神」的概念。又在涉及喪葬等傳統習俗的公墓徵用事件中,重新恢復對華人文化傳統的重視,而將其獨特的信仰文化發展為文化區別的符號,以與其他族群區隔,形成所謂的「教節(族)一體」。葉先秦認為,李豐楙的研究具有開創性,也確實捕捉到馬來西亞社會「非熔爐式」的多元文化面貌,然而仍有遺漏與簡化之處,這便是他所要商榷與補充的。
政治多元文化底下潛藏的張力
一方面,葉先秦對馬來西亞社會的「多元文化」提出更細膩的分析,循著歷史的痕跡,大英帝國的技術官僚曾提出過殖民地各族群分工、扮演不同職能的多元主義。他進一步區分文化多元主義(Cultural pluralism)與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前者看重多元族群的共同國家認同與普遍性,後者則更看重族群差異,採取分離主義的態度。馬來西亞建國以後的官方政治與文化政策,即採後者,但以伊斯蘭文化為重,表面上強調多元文化的和諧。前者仿如熔爐,後者則像是雜多無涉的沙拉碗。
這一脈絡引出葉先秦對李豐楙論點提出的其中一項補充和調整,李豐楙田野調查的報導人多限於道教、民間信仰參與者與傳統馬來西亞華人社團(簡稱華團)。葉先秦認為,以年長成員為主的華團在過去國家頒布文化政策時的回應方式,就是以多元文化做為一種修辭,強調華人的文化權益以及宗族思想,拒絕同化但也未積極與友族文化交流。這樣的態度與部分華人年輕世代愈來愈強的公民意識,透過NGO組織或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情況有落差,他們也並不熱中參與傳統華人宗教節慶,遑論藉此展現「文化識別」符號。這是李豐楙的研究較未注意到的面向。
文化中的異質與混雜
另一方面,葉先秦也指出,雖然「文化識別」與「教節(族)一體」頗能解釋馬來西亞華人的宗教習俗與文化認同的關係。但這也可能導致將「族群」與特定「宗教」視為等值,官方的政策也對此推波助瀾,如葉先秦提到自己與馬來西亞籍的妻子完婚時,身為基督徒的兩人就曾被當地機構誤當作佛教徒(官方在證件上的預設:華人即佛教徒)。這使得非馬來人的群體雖然擁有宗教自由,但其宗教多元性常被忽略,也容易被標籤化與誤解。以葉先秦長年關注的華人基督徒社群為例,教節一體的印象經常導致其他群體的誤解,如:華人基督徒排斥新年、是改宗者等。
但葉先秦指出,有不少基督徒華人在原鄉的祖輩就已經信仰基督宗教,並非來到馬來(西)亞之後才改宗(如:實兆遠、砂拉越的福州人、沙巴的客家人等),對他們而言基督信仰反而能凝聚家族成為他們的獨特身分認同;此外,華人基督徒也能在宗教教義與傳統之間取得平衡,與其族裔身分認同並不衝突,好比將節慶的繁盛意涵與信仰的永恆救贖連結。而這些華人基督徒在地方與社會中的代表性與能見度,也未必落於其他傳統宗教背景的華人之後。
反離散與多元中心視角作為補充
在具體的回應與補充背後,葉先秦的核心視角與李豐楙也有所不同。相較於李豐楙從華人文化的其他區域及馬來西亞華人的原鄉出發,採取他所修正的華人離散視角;葉先秦更偏向史書美所提出的「反離散」概念,更偏重在地的文化與政治實踐有可能融入當地社會。他並不否認對原鄉鄉愁以及與傳統宗教與身分認同的聯繫,但也指出文化主體性的其他可能,他舉例而言:信仰改宗常見的斷裂現象雖然見於華人基督徒中,但卻未必影響其華人文化的身分認同。他反對族裔、語言、宗教的等值鍊理解,因這助長一種華人「正統性」的觀點,暗示那些信仰「非華人宗教」、不熟悉華語的人其華人性不足;又或者是其他宗教信仰在馬來西亞這樣以伊斯蘭為主社會中,反而由於其邊緣處境願意更積極認可宗教上的多元主義,也避免成為霸權論述的生產者,有著保持批判可能性的正面益處。
綜上而言,葉先秦補充了李豐楙研究中未能全面涉及的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中「土生華人」、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華人、華人基督徒與穆斯林等非傳統信仰者的面向。他更注意到,將特定宗教的節慶視為華人的文化識別,而聲稱「教節一體」甚至「教族一體」,可能強化其他族群長久以來對他者的再現,在馬來西亞這樣獨特的多元文化社會中,有阻礙各族之間彼此深入認識的危險,這樣的關注與批判,能幫助我們注意到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中,某些人更傾向公共參與的文化多元主義面向。
系列文章:
【跨域回顧】探尋東南亞華人文化的主體性 反離散與多中心的新視野
【跨域交錯】「一帶一路」宣揚文明相遇 情感與文化印象正在重塑?
撰稿:劉達寬
審閱:葉先秦
Cover Photo by Tonyong Preechavutinant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