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Perspective

【時差】宗教學(三):去標籤化的同時避免標籤化 在歷史中看見歧異的能動性與身分認同

過去的人們怎麼看待占卜、方術、魔法、儀式或經典?他們都會說那是「宗教」嗎?符合哪些標準或元素,我們才會稱之為宗教?這個範圍會變動嗎?宗教和理性、知識體系的關係在歷史中不斷變動,這與我們的現代生活有什麼關係?西方宗教模式影響當代對宗教的理解,這些模式或典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閱讀更多 »
觀點 Perspective

【時差】宗教學(二):看見生活中的宗教 農村人眼中的天主教與漸趨多元的宗教師訓練

談到制度性宗教,可能馬上聯想到保守陳腐,然而普通信徒是怎麼看的?當代社會的宗教師與其訓練,看似與百年前隨的傳教非常不同,但其實有著理解上共同的切入點?《時差》第十二期播客從方方面面,談彌散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宗教,透過歷史去理解宗教生活化的樣貌;也從宗教師的實踐中,去看西方社會「宗教自由」面對當代尊重多元的調適。

閱讀更多 »
觀點 Perspective

【時差】宗教學(一):當代宗教學培育場景 宗教師、跨領域和歷史學

如果我不信教,宗教就與我無關了嗎?研究宗教的人都要信教、都很嚴肅嗎?宗教學研究只關心那些在教堂、廟宇跟儀式裡的人們嗎?為什麼宗教生活跟理解這個世界息息相關?《時差》第十二期播客從方方面面,談彌散在生活中,和歷史、文化、政治、社會不可分的宗教,宗教研究學者和宗教師從他們踏入相關領域的歷程談起。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