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的場域中,病人經歷了什麼?醫生又經歷了什麼?療癒創傷和痛苦的路有怎麼樣的艱難與複雜?實習醫師初入病房的眼光與感受,透過他們的書寫將各種關係的糾結、渴望與無力的拉扯、每個病人處境的複雜性,在醫學知識與科學數據以外,形成關懷活生生的人的思辨場域,凝結、轉化、顯露出「醫病間令人動容的倫理召喚」。 病人突然而劇烈的轉變,帶來衝擊與自我懷疑,但這同時也是醫者重新自我定位的時刻,探索「醫師」在醫病關係中的位置。短暫的實習結束,向姍姍絮絮叨叨的道別,其實也是醫者平撫創傷的祈求:「像來自天堂的雨一樣,輕輕撫慰乾涸的大地,滋潤著等待希冀的萬物」。
醫者面對的衝擊與困惑
第四天,我一如往常的踏進急性病房,這次我沒有在活動的客廳看到姍姍的身影,前一天的變化讓我感到不太妙。我走進病房內,看到姍姍病懨懨的躺在床上,我跟她說話,她也只能咿咿呀呀的回覆。察覺到自己的不舒服,姍姍開始一會兒暴躁的捶床、捶牆壁,一會兒拍打著頭,喊著頭痛。短短幾天這樣劇烈的變化讓我感到十分衝擊,我沒有辦法好好跟姍姍的對話,急忙去問了她平常在病房內的朋友,了解昨天我離開後發生的狀況。原來,昨天我離開後,有其他病人的家屬來探訪,跟醫師聊到情緒激動處,大聲嚷嚷並捶桌子,發出巨大的聲響。姍姍似乎因此受到驚嚇,開始在病房內暴躁的吼叫及捶牆、捶桌子。經過醫師的評估,給姍姍情緒穩定劑,讓她先平穩情緒,好好休息。
醫師笑著對我說,雙相情緒障礙症的患者,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有劇烈的情緒變化,安慰的說我很幸運,能在短短幾天內看到亢奮跟抑鬱的交替。經驗豐富的醫師,開始跟我分享他遇到的其他個案,認真的教學。不過,姍姍是我進入臨床後,第一個照顧的病人,衝擊感來得太快、太劇烈,讓我對自己產生懷疑。
我開始思考,身為實習醫學生的我,可以帶給病人什麼幫助?將來若成為一名負責的主治醫師,又要從哪一方面著手幫助病人?能做到多少?每一次的衝擊、自我懷疑,雖然會懊惱、徬徨,有時想不出自己的答案,有時肯定或否定自己的想法,但我想這都是一個過程,建構出自我對醫師這份工作的定位及價值觀,甚至可以說是一部份的職涯旅程,探索自己如何看待醫師這個身分,以及該有什麼作為。
撫慰大地的雨
第五天,在這裡見習最後一天。姍姍因為藥效,整天都昏昏沉沉的在病房內睡覺。我來回進出病房好幾次,希望能在姍姍醒來時,好好跟她說再見,不希望我的離開或出現,對姍姍產生太突兀的感受。下午四點半,真的要離開之前,姍姍到活動客廳吃晚餐。我快步走向姍姍,坐下來跟往常一樣問她還記得我嗎?最近感覺怎麼樣呢?姍姍朦朦朧朧的點頭或搖頭,直到我說這個禮拜謝謝她的分享,我要跟她再見囉!她才抬起頭直視我。我趁機握著她的手,跟她說接下來的話很重要,她沉靜的目光,像是要把我的話深刻的聽進去,刻印在腦海裡,即使不知道她能不能接收到。
我說:「你以後可能會不記得我是誰,但是我這幾天陪你,你開心嗎?開心的話,你要記得,這個世界上一定會有人對你好、保護你,就像這幾天的我一樣。所以,不要再打自己的頭,傷害自己。過去被其他人欺負受的傷,在這個新的環境裡,不會再遇到了,別擔心。這個世界上有對你不好的人,一定也有會對你好的人,你要保護自己、保護對你好的人喔。還有,最重要的,好好吃飯、好好睡覺,聽醫師及護理師的話,他們都會對你好的……」
我不知道姍姍能不能聽懂,但我還是嘮嘮叨叨的講完一大串,這些我都希望她能聽進去。我重複說了好幾次,每句都包含了我對她的關心和祝福,因為同樣是女生,又年齡相仿,我真切的希望她將來的情況能更穩定、更進步,不要對這個世界充滿恐懼與不安,多一些正面的感受及想像。希望我的出現, 可以讓她長久以來的心靈創傷被撫平一些,像來自天堂的雨一樣,輕輕撫慰乾涸的大地,滋潤著等待希冀的萬物。
迴響
這篇故事,看似平淡,讀完卻餘波盪漾。當實習醫學生第一次到精神科病房,和那裡的環境、人事素昧平生。「謹慎且緊繃的,只好一直觀察,並模仿醫師如何跟每個症狀不同的病人問診、會談。」想當然,在對精神科還不甚了解的情況下,只能跟著主治醫師,試著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道路。然而, 作者和她的病人姍姍的相遇,揭開了這段緣分的序幕,也為這段在精神科的故事,添了幾筆雋永。
與姍姍第一次見面,是唐突而且奇妙的。一般而言,病房裡是由醫師主動會見病人,詢問病史、症狀乃至病人的故事和經歷,或執行治療和檢查。然而,這次主動伸出手的卻是病人姍姍。
姍姍的智力或許比不上一般人,但是她熱情、友善,而且對眼前這位新來的醫師充滿好奇。在醫院見習期間,用這般態度主動找醫師搭話的病人,還是第一次聽說!加上作者對姍姍在病房各種活動的描述,使姍姍的人格特質、病情還有生活情景,歷歷在目。兩位女孩相遇的過程,平凡的日常活動還有每句簡單的對話,作者在字裡行間,描繪出一位正值青春年華的荳蔻少女,只不過心智成熟得比別人慢一點,情緒起伏大一點罷了。一位實習醫學生對病人的責任心和愛護,在文章裡如湧泉一般滿溢。
簡短交代姍姍的狀況後,筆鋒一轉,寫下的卻是一段叫人心疼的過往。先天智能障礙是姍姍生命中的一大阻礙,可她的家庭背景更令人憂心。同樣患有智能障礙的父母,早已薄弱的家庭與經濟支持,還有幼時經歷的磨難,我想這樣坎坷的身世,大概也是姍姍病情的一部分吧?
雙相情緒障礙症帶來的情緒不穩定,加上小時候曾被欺負的痛苦回憶,導致醫師也難以和姍姍溝通。出於對病人的一股熱忱,作者一肩扛起主治醫師與病患之間溝通的橋樑。從病人的疾病到身世背景,故事焦點的轉換讓人清楚意識到,作為一名醫師的能耐之大,卻也從中帶出深深的無力感。若是單純面對一種「疾病」,我們能拿出各式各樣的藥物和治療方式;可是面對「病人」,很多時候醫師再怎麼為病人著想,除了望洋興嘆,能做的事好像也沒多少。也許正如故事裡所說:
「這都是一個過程,建構出自我對醫師這份工作的定位及價值觀,甚至可以說是一部份的職涯旅程,探索自己如何看待醫師這個身分,以及該有什麼作為。」
故事的尾聲,作者和姍姍道別,也是故事裡張力最足,最讓人感動落淚的一段。留給姍姍的一字一句,是安慰,也是對姍姍未來的祈願。當病人從家庭、社會,得不到應得的溫暖與照護,一位醫師又能為病人做到什麼地步?這值得細細思量。當我們在醫院走跳久了,每位病患漸漸不再是「病人」,而變成一紙一紙的「病歷」時,期許自己還能記得年輕的自己面對姍姍這樣的病人時,內心的矛盾與掙扎。
――像來自天堂的雨,輕撫著乾涸的大地,滋潤著等待希冀的萬物。
本文摘錄自《 心的時差:敘事醫學倫理故事集(精神醫學篇)》中〈望天堂的雨輕輕灑落〉篇,麗文文化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見該書。
系列書摘:
【書摘】敘事醫學倫理故事:望天堂的雨輕輕灑落(上)
【書摘】敘事醫學倫理故事:精神科急性病房裡的阿月與小愷
延伸閱讀:
【轉載】林雅萍:哲學如何談病說痛?──醫療現象學的觀點
【照見心魂】:醫療現場中的能動性與關係的轉化(上)
【照見心魂】:從自我的走出 到對他人的開放(下)
【書摘】《體驗的世界》:我們面對的不是孤立的心靈 而是一個個體驗的世界
- 作者:林慧如,王心運
- 出版社:麗文文化
- 出版日期:2020/11/09
- ISBN:9789866105470
編輯:劉達寬
Cover photo by Joel Durkee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