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差】宗教學(六):信科學也信神水?巫的日常好比水電工? 宗教作為對知識體制的批判

今日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常識,過去的人或許從不知道;過去的道理如今也可能顯得無比荒謬。回顧歷史,有時一個人身上看到彼此衝突的信念體系;有時候以為扞格的體系卻彼此安好。理解具主導性的知識體制與宗教之間關係的變化,是讓我們能重新思考、批判當前知識體制的一種切入方式。

【時差】宗教學(五):跨越性別與「正常」的疆域 領導力、網路文學和前現代醫療

從對伊斯蘭世界的刻板印象、冷戰與殖民架構如何影響當代亞洲社會中的宗教、宗教師實踐中對領導力的重新探索,網路文學所再現與想像的方術又怎麼反映當代科技、批判性別分工;一路談到女性生產、身體的正常化問題。背後貫串的是宗教學的跨學科特性,如何跨越既定的疆域與分界,讓我們的理解與認識不會追丟充滿生命力的生活現場。

【時差】宗教學(四):比丘尼和守貞女的故事 鬆動性別、種族與階級的本質化結構

重新以瀰漫交織看待宗教,能提供我們理解當代世界的不同視野,鬆動群體間的本質化,比如透過動物的宗教情感,我們可能跳脫人類中心,意識到信仰的其他可能。透過比丘尼、守貞女等女性群體在不同歷史脈絡中,怎麼保有自己的差異、空間與能力的故事,能進而幫助我們面對當代多元族群、性別與權力的結構不平等,走出不同的路。

【時差】宗教學(三):去標籤化的同時避免標籤化 在歷史中看見歧異的能動性與身分認同

過去的人們怎麼看待占卜、方術、魔法、儀式或經典?他們都會說那是「宗教」嗎?符合哪些標準或元素,我們才會稱之為宗教?這個範圍會變動嗎?宗教和理性、知識體系的關係在歷史中不斷變動,這與我們的現代生活有什麼關係?西方宗教模式影響當代對宗教的理解,這些模式或典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時差】宗教學(二):看見生活中的宗教 農村人眼中的天主教與漸趨多元的宗教師訓練

談到制度性宗教,可能馬上聯想到保守陳腐,然而普通信徒是怎麼看的?當代社會的宗教師與其訓練,看似與百年前隨的傳教非常不同,但其實有著理解上共同的切入點?《時差》第十二期播客從方方面面,談彌散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宗教,透過歷史去理解宗教生活化的樣貌;也從宗教師的實踐中,去看西方社會「宗教自由」面對當代尊重多元的調適。

Read more about the article 【時差】宗教學(一):當代宗教學培育場景  宗教師、跨領域和歷史學
Chaplin (Maj.) Wendell Rome, Staff Sgt. Terry Mueth, Capt. Lawrence Onyejekwe and Capt. Anna Mann pray with Airman 1st Class Wyndal Boothe in the Air Force Theater Hospital at Joint Base Balad, Iraq, Nov. 25. Boothe, a force protection augmentee with the 332nd Expeditionary Security Forces Squadron, received treatment for pneumonia. He is deployed from Charleston Air Force Base, S.C., where he is an aerospace maintenance apprentice. His hometown is Lubbock, Texas. (U.S. Air Force photo/Tech. Sgt. Erik Gudmundson)

【時差】宗教學(一):當代宗教學培育場景 宗教師、跨領域和歷史學

如果我不信教,宗教就與我無關了嗎?研究宗教的人都要信教、都很嚴肅嗎?宗教學研究只關心那些在教堂、廟宇跟儀式裡的人們嗎?為什麼宗教生活跟理解這個世界息息相關?《時差》第十二期播客從方方面面,談彌散在生活中,和歷史、文化、政治、社會不可分的宗教,宗教研究學者和宗教師從他們踏入相關領域的歷程談起。

【轉載-時差】
「華語語系」:華語世界的權力、多元、和流變(下)

更多的社交媒體、學界和媒體都嘗試和日常生活互動,也在幫助我們尋找新的語言,新的對話可能性。如clubhouse的出現,證明大家有非常多的對話需求。但是因為過去對話的不可能,所以導致我們語言的有限。華語語系這個概念提供了很多新的可能性。或許能夠包容不同的多樣、多元和可能性,為我們提供新的希望。

【轉載-時差】
「華語語系」:華語世界的權力、多元、和流變(中)

對「華語語系」概念的不同定義或理解,證明了定義本身的彈性跟多樣性。華語世界內部的多樣性跟邊界的開放性,這個概念本身也不斷流動,就如同中國的概念那樣。從歷史上來看,從明清甚至是更早開始,不斷變動的邊疆已經待來定居殖民或是文化上的交互,對以漢人為中心或儒家為中心的中國歷史理解,有所鬆動,產生新的思考。

【轉載-時差】
「華語語系」:華語世界的權力、多元、和流變(上)

史書美提出的「華語語系」概念沿用去殖民研究的脈絡,來反思漢人與中國中心的歷史、語言、文化。這個經典定義不斷發展,在學界逐漸取代過去的「漢語」、「華文」、「中文」等用法,華語語系的概念為我們自己尋找身份帶來了可能性。也幫助我們抵抗單一和二元的論述,重置邊緣社群和它們的歷史,看到多元、流動、彼此生成的邊界和權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