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域 Scene

東南亞華人認同如何定義?
馬來西亞華裔的雙重家園和新文化符號

中國華人,台灣華人,或東南亞華人。他們腦海中所認同的「中華文化」是否是完全重疊的、相符?吳益婷教授探討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化圖像,跟我們理解的「中華文化」有什麼樣的差異。 可以看到馬來西亞華裔青年的家國論述已經不再是以「飄洋」為核心,而轉化為「世代定居」的樣貌。

閱讀更多 »
場域 Scene

馬來西亞的傳統詩歌體「班頓」,
與漢傳佛教密不可分的關係

「班頓」是馬來西亞的傳統詩歌體,深植於各種慶典和文化中。在各式各樣的場合,「班頓」總是會被唸上幾句。「班頓」的前世今生是如何?馬來西亞歷史上,多元族群、宗教與文化彼此交互影響,華人研究鮮少關注「班頓」,但從這種傳統詩歌中,是否能發現華語文化在馬來西亞多元社會中的影響與發展,鄭文泉教授便以此角度切入來研究「班頓」。

閱讀更多 »
專訪 Interview

【專訪丁仁傑】
武漢肺炎迫使我們反思「存在焦慮」與「樂觀的全球資本主義」

疫病加深了資本主義下的存在焦慮嗎?面對新一波的疫病,公共治理的應對有何變化?2019年底,中國武漢爆發COVID-19(亦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強烈衝擊各國的經濟、醫療與生活型態等方面。本次專訪擅長宗教社會學、做過諸多台灣宗教組織研究的中研院民族所丁仁傑研究員,以下他將對SARS和本次疫情進行社會學分析。

閱讀更多 »
觀點 Perspective

《血統的原罪》
東南亞華人流著中國人的血,
就要效忠中華民國、斷送自由嗎?

中華民國政府一方面為其所謂的「僑民」提供福利來吸引海外華人,另一方面嚴密控制,一旦不符期待或基於統治目的就施加迫害,毫不顧慮司法正義。杜晉軒對此提出他對「轉型正義」的建言:更徹底找出海外華人受難者,給予他們說出自己故事和補償的機會;另一方面則是正名的正義,不再把非本國籍的華人強制安上「僑」的稱呼,還他們主體性。

閱讀更多 »
場域 Scene

「為什麼華人要嫁給亞齊人,並改信伊斯蘭?」
—印尼客家華人女性成為穆斯林的故事

在伊斯蘭文化氛圍濃厚的印尼亞齊特別行政區,華人與當地其他族群的關係,往往有某些不能踰越的界線,華人對穆斯林也經常帶著負面印象。成為穆斯林的華人女性經常遭受親友的質疑。除了種族迷思之外,也有簡單歸因的刻板印象。蔡芬芳教授希望能深入探問:改宗是否真能解釋這些客家女性的故事?怎麼樣呈現他們的的主體意願與自主性?

閱讀更多 »
場域 Scene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社群的內涵,
時代沖刷下的變革與原鄉文化保存

以民俗為主體的馬華文化,展現了由下而上對政策的影響力,不同於東亞、越南的漢文化,是由上而下推動的政策教化。其次,這樣的文化是逆境求存,在被打壓的環境中發展,不同於另外兩者是由政府支持推廣。最後,華人出洋之時,適逢西方帝國主義擴張,華人文化同時面對西方殖民者和在地政權的挑戰,仍有所保存甚至創發出新生。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