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 Action

【柔適伴行】:
賦予醫療體系意義結構 回應安寧照護者的「悲憫疲憊」(下)

面對這樣的困境,彭榮邦認為,照護結構本身能否給出價值與意義感,或許是一個關鍵:「我們不能讓護理人員只成為勞力的付出者,他的工作本身必須要有一個可以對他來說有意義的結構。這個意義能讓他可以繼續做這件事情,不要出現’compassion fatigue’。也就是說,他可以感覺累,但是他感覺累得有價值、願意繼續下去。」

閱讀更多 »
行動 Action

【柔適伴行】:
臨終路上撐出一片溫柔所在 開顯生命的可能性(上)

對王淑貞而言,安寧療護是奠基於團隊合作上的、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而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在病人臨終前給他們最舒適的照顧。這樣的信念,引領著安寧場域的醫護人員在講求效率、結構明確的醫療體系中撐出了一個相對柔軟的空間,並在那之中陪伴病人與家屬走過生命的極端處境,陪伴他們一起遭遇死亡。

閱讀更多 »
行動 Action

【政治暴力創傷】:
透過口述歷史穿越社會的認同裂縫,修補被遺落的靈魂(下)

從歷史網眼遺落下來的人生故事,對於「關係的修補」卻是至關緊要,作為心理工作者,我們要去知道的真相,不僅僅是在於這件事情從頭到尾發生了什麼,更要設法挖掘「主體的真相」,關於這個主體的經歷,或許它從來無法被語言化、也無法傳達給對話中的對象,也經常不是國家與政府最重視的,但對心理工作者而言,這是我們必須尋找的「真相」。

閱讀更多 »
行動 Action

【政治暴力創傷】:
如果過去國家這樣對待人民,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能相信?(中)

轉型正義在制度面經常被討論的議題也包括:應如何與過去的威權體制切割和交接?台灣民主化三十多年,但在不同層次的法律、制度、行政機關運作方式,乃至思維上,有沒有跟過去做一個了斷?此外,在歷史傷痕的修復工作中,受難者和家屬的心理創傷、不同群體間的社會關係,乃至國家與人民之間關係的修復,也是轉型正義所要面對的。

閱讀更多 »
行動 Action

【政治暴力創傷】:
人類文明進步在精緻的滅絕?創傷是能夠療癒的嗎?(上)

在21世紀的今天,政治暴力真的遠離我們的生活了嗎?政治暴力與轉型正義的關係是什麼?轉型正義中創傷療癒的角度是什麼?只要挖出了真相,療癒就會發生嗎?中研院民族所、時任促轉會委員的彭仁郁老師,重新從「政治暴力」的歷史與當代意涵談起,特別點出政治暴力在精神上如何破壞人與世界的信任關係。

閱讀更多 »
講者沈豪挺
觀點 Perspective

用我們的語言說出我們的歷史—
新加坡華語劇團與華語媒體的歷史反思

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的授沈豪教授,以「新加坡歷史話語權的競逐:以華語源流社群為中心」為題,從新加坡建國和冷戰氛談起,描述國家如何在形塑歷史與國族認同時,逐漸壓縮華語及非官方歷史,華語社群與左翼影響下的藝術群體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保持活力,扮演社會的對話橋樑與批判者。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