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Perspective

【轉載-時差】
「華語語系」:華語世界的權力、多元、和流變(下)

更多的社交媒體、學界和媒體都嘗試和日常生活互動,也在幫助我們尋找新的語言,新的對話可能性。如clubhouse的出現,證明大家有非常多的對話需求。但是因為過去對話的不可能,所以導致我們語言的有限。華語語系這個概念提供了很多新的可能性。或許能夠包容不同的多樣、多元和可能性,為我們提供新的希望。

閱讀更多 »
觀點 Perspective

【轉載-時差】
「華語語系」:華語世界的權力、多元、和流變(中)

對「華語語系」概念的不同定義或理解,證明了定義本身的彈性跟多樣性。華語世界內部的多樣性跟邊界的開放性,這個概念本身也不斷流動,就如同中國的概念那樣。從歷史上來看,從明清甚至是更早開始,不斷變動的邊疆已經待來定居殖民或是文化上的交互,對以漢人為中心或儒家為中心的中國歷史理解,有所鬆動,產生新的思考。

閱讀更多 »
觀點 Perspective

【轉載-時差】
「華語語系」:華語世界的權力、多元、和流變(上)

史書美提出的「華語語系」概念沿用去殖民研究的脈絡,來反思漢人與中國中心的歷史、語言、文化。這個經典定義不斷發展,在學界逐漸取代過去的「漢語」、「華文」、「中文」等用法,華語語系的概念為我們自己尋找身份帶來了可能性。也幫助我們抵抗單一和二元的論述,重置邊緣社群和它們的歷史,看到多元、流動、彼此生成的邊界和權力關係。

閱讀更多 »
場域 Scene

【跨域交錯】文化多元分立的馬來西亞 華人身分認同中的歧異與張力

當代世界多元文化、跨文化經驗與環境日益普遍。如何意識到這點來看待文化,成為華語社群和研究者難以迴避的問題。比如社會中不同群體如何理解他者與識別自我?像馬來西亞政治上定調為「多元文化」的社會中,實質上情況如何?華人如何展現身分認同,如何看待其他族群?宗教與傳統習俗似乎是一個適宜的切入點,但或許又有些盲點?

閱讀更多 »
場域 Scene

【跨域交錯】「一帶一路」宣揚文明相遇 情感與文化印象正在重塑?

中國政治與經濟的崛起,影響多元文化處境的全球華人。其他族群與文化如何對華人的理解有何變動?互動有何變化?這些都是了解政治與經濟變局中文化因素扮演何種角色,不可不探的問題。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蔡源林副主任,以馬來西亞的情況,設法捕捉當代中國因素,對伊斯蘭世界的影響,以及華人社群和穆斯林社群彼此理解上的變動。

閱讀更多 »
場域 Scene

【跨域回顧】
探尋東南亞華人文化的主體性 反離散與多中心的新視野

在域外華人或華語社群,東南亞不僅人數眾多,也在當地社會發揮重要影響力(並非僅是刻板印象中的經濟影響力),因而不可忽視。職是之故,東南亞華人成為本中心的研究重點,並採取主客異位的研究視角,對照華人為主體(兩岸四地)與華人為少數族群(東南亞)不同社會的在地華人文化之不同發展模式。

閱讀更多 »
文化 Culture

【紀念余英時】文化中國(下):貫通天人之際 文化精神和而不同

「他有現代人的理念,非常清晰地區分了什麼是『政治中國』、什麼是『文化中國』,區分了什麼是『祖國』、什麼是『國家』、什麼是『政府』──『祖國』、『國家』、和『政府』是不一樣的。這樣一來,我們才可以理解他關懷的是哪一個中國,也可以理解他始終如一的中國觀。余先生一生都是學者,一個屬於世界的學者……」

閱讀更多 »
文化 Culture

【紀念余英時】文化中國(上):沒有鄉愁的鄉愁 開創精神家園

「『我在哪裡大陸就在哪裡』,他的沒有鄉愁、他這位文化人為我們這些多年來帶著鄉愁尋找精神家園的人,開創了一個精神家園。另外他也一直在陪伴我們,是我們的同行者……所有在權力的邊緣,或者是這麼多年堅持堅守一些價值的人心目中,余先生就像在黑暗裡面的一顆星星……我們覺得孤獨的時候,我們都會覺得余先生是在那裡,他是明白的。」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