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印尼有大量穆斯林人口,海洋貿易史裡的伊斯蘭文化和回回華人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陳三才作為一位回回華人,如今卻被供奉在爪哇島井里汶的孔廟中,備受尊敬,顯然他經歷了一段由伊斯蘭教與華 人傳統孔教交織而成宗教之旅。鄭永常教授在這場講座當中,爬梳了一位回回華人被放在孔廟祭祀的背後歷史與故事,嘗試敘說出陳三才的旅程。
陳三才的前世今生
陳三才是誰?他是一位十六世紀時井里汶蘇丹王國的財政部長,父親為印尼伊斯蘭教華人哈只陳英發的兄弟。陳三才年輕時曾以侄子的身份做陳鳳珍娘出嫁時的護衛,而陳鳳珍娘因為其丈夫為「九大聖哲」 之一的卓阿波備受尊敬。
陳三才有著回回華人的身份,卻時常到當時井里汶的「達朗廟」裡面去。達朗廟並不是清真寺,裡頭祭祀中國神明,因而其他回回華人認為陳三才是一位叛教者;達朗廟的義祠漸漸演變成為今日在井里汶的孔廟,與輕蔑負評相反,非回回華人尊稱他為三才公。且只有井里汶的孔廟有祭祀陳三才。
他為什麼明明是個回回華人,卻倍受非回回華人的尊敬?又是如何被放入孔廟的呢?這段故事淵遠流長,需要從印尼的回回華人歷史,到後來的鄭和下西洋,一路慢慢爬梳。
蕃客、唐人、鄭和下西洋
鄭永常教授的研究結果指出,約在西元六世紀,中國就有來自波斯、阿拉伯世界等的商人來到中國做生意,並定居下來,這群人當時被稱為「蕃客」;他們與當地居民通婚,生下來的孩子就不是完全外來的蕃客了,因為他們還是在中國長大,生活在中國的文化當中,時間慢慢地過,他們就具有回回和中國的雙重身分。在鄭和以前,中國進行遠洋貿易的群體「唐人」大多是波斯、印度、阿拉伯裔,和前述的群體是同一群人。鄭永常教授特別引用《諸蕃志校釋》,主張中國的海洋貿易史並不全由漢人主導。
明朝初期實施海禁政策,使得在元代就進行遠洋貿易的商人不敢回國,滯留異鄉成為華僑。直到鄭和下西洋時,發現爪哇的華人組成幾乎由廣東、漳、泉人組成,更複雜的是這群華人還有回回華人和非回回 華人。在《瀛涯勝覽》(馬歡撰,是個回回)中,描述爪哇的三群人:來自阿拉伯、印度、波斯等國做貿易的回回,滯留於此地的華人(多有從回回教門,受戒待齋者),以及當地原住民。
《瀛涯勝覽》記載的另一地區,蘇門答臘南部的「舊港」(浡淋邦),主要以移居於此的廣東、漳、泉 人為主。當時爪哇國派遣一個華人陳祖義來做貿易主導人,而鄭和來到舊港後,一名廣東人施進卿向鄭 和報告陳祖義凶橫的事蹟,鄭和生擒陳祖義回朝廷受審,施進卿也就被鄭和指派接管舊港的貿易事務。 這個事件為何發生?首先,陳祖義不是一個回回,但鄭和以及施進卿家族是回回(註1)。再者,當時鄭和希望能建立下西洋的輔助系統,便自雲南引進了遜尼派韓那非華人穆斯林,並交付同樣身為回回的施進卿 接管舊港,因此爪哇北海岸港又建立很多華人回教社區。
根據《三寶壟與井里汶馬來編年》(註2),雲南回教徒被大量僱用,不只在舊港,更在安作兒(Antjol)、井里汶(Tjriebon)、拉森(Lasem)等地都建立華人回教社區。也就是說,當時滯留在爪哇的回回華人, 都被鄭和納入遜尼派韓那非教派的系統當中。
鄭和死後,明朝不再派船下西洋。這個背景之下,許多當地的華人回教堂逐漸改為鄭和廟,中國與當地回回華人的往來也停止了,於是漸漸沒落的爪哇、舊港等華人回教社區在黃瑞和的帶領下,開始本土化,主要使用的語言從閩南語改為爪哇語。
從淡目王國到井里汶蘇丹王國
淡目王國(1475-1546)由任汶(拉登華達)奉黃瑞和的命令開闢,範圍是三寶壟以東的無人地區。任汶實施鐵腕的政策,強力擴張回教(遜尼派系統)的勢力,並在擴張的戰爭中吸納回民以及非回回華人,要求他們效忠淡目王國。1526年淡目行軍到井里汶達朗碼頭,任汶的弟弟金山找到了哈只陳英發, 並由他帶領淡目軍和平進入森夢村,而後淡目王冊封陳英發為教長。
不過,在1546年淡目王國發生內戰,使得在爪哇內陸巴章(Padjang)的鵬京爺揮兵攻打淡目,強迫原本的淡目改宗什葉派,放棄自己的語言與教派,淡目亡國。1552年,駐守在萬丹的淡目總司令(法達希拉)再度找上陳英發,希望可以放棄世俗專心宗教修行,不過如果是如此,森夢有一天也會如淡目王國一樣被迫改宗,因而陳英發請求總司令再建立一個華人回民蘇丹王國,於是井里汶蘇丹王國於此建立。淡目總司令能成為井里汶的蘇丹得力於哈只陳英發(註3),因此淡目總司令決定迎娶陳英發的女兒陳鳳珍為王后,這位淡目總司令法達希拉也就是九聖哲之一的卓阿波(Sunan Gunung Jati)。
從財政官到叛教者,最後成為三才公
1553年,陳鳳珍的姪兒陳三才護送她的出嫁。1569年時,陳三才已經是井里汶蘇丹王國的財政部長,其業務包含管理海外貿易,任內獲得巨大財富,也領有封地。財政部長是一個重要的職位,需要常常和當地華人談生意,因而時常進入達朗廟,入廟隨俗,順手點個香,祭個孔,換得貿易合作的機會,然而此舉引來回回華人的不滿,加上陳三才並不喜歡使用自己的伊斯蘭名字,使得回回華人將陳三才視為一個 叛教者。
1585年,陳三才中毒身亡。他的遺體該怎麼處理成了一個問題:一個叛教者是不被接受死後埋葬在森夢村(Sembung)的名人墓園的,那將是一種對於伊斯蘭先賢的玷污。在其遺孀的請求之下,陳三才得以回教儀式葬在自家後院。但是他在非回回華人心中有著特別地位,因而非回回華人請求為陳三才在達朗廟舉行超度儀式(而非使用伊斯蘭的儀式)。
他後來被尊稱為三才公(神明的地位),其實還有另一事蹟:根據印尼華人碑誌《築亭並有塚原因序》(註4),世代僑居此地的華人在當時面臨一個問題:墓地不夠。終有所歸對華人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事情,陳三才知悉後便將自己的封地捐出作為華人的公墓,這是井里汶第一個華人公墓,自此後陳三才獲得了非回回華人的崇敬。
達朗廟及孔子學說宗教化
自此我們已經梳理了陳三才生前的歷史脈絡,不過還有一個在他死後才發生的重要問題:為什麼陳三才被放入孔廟,且只有井里汶的孔廟?這與印尼當地的特殊現象「孔子學說宗教化」有關。
在十九世紀後,華人的地位受到了轉折。荷印殖民政府進行政治革新,提高原住民的地位,華人的貿易地位下降,原本是「一等荷蘭人、二等華人」不過荷蘭政府希望開發更多當地資源,就必須更重視原住民,則華人的地位下降,並且當地原住民仍視華人為「外來的」,即便他們在十六世紀後就逐漸定居下來。
鄭和死後,在教長黃瑞和的帶領下,原有的華人回教社區已經逐漸本土化,說的是爪哇語,傳統的華人文化也已經式微。但是這番地位改變使華人重新拾起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同時,滿清中國有大量移工移入爪哇,讓當地華人不再僅有閩南語的方言群,華人們便將孔子學說宗教化,祭祀孔子漸漸成為維繫華人民族情感的精神象徵。
以前陳三才常去的達朗廟的廟堂旁有教孩子讀書的義祠,達朗廟遂漸漸成為孔廟,在1848年改名叫做 「孔道教堂」,陳三才的牌位大概也是在這個時候被當地仕紳接入孔廟奉祀。陳三才萬萬沒想到自己會從一位回回華人在死後轉化為「三才公」,最後被放入孔廟尊為「聖人」,象徵井里汶華人心中陳三才的偉大與神聖地位。
在海外的華人社會,民間信仰是一股重要而穩定的力量,他們祭祖、供奉領袖、追思先人都是用來維持繼往開來的使命。而祭祀陳三才,也是井里汶華人一個重要的宗教活動。
延伸閱讀:
【跨域交錯】「一帶一路」宣揚文明相遇 情感與文化印象正在重塑?
「為什麼華人要嫁給亞齊人,並改信伊斯蘭?」—印尼客家華人女性成為穆斯林的故事
相遇與認同 馬來西亞華人宗教在多元宗教與族群中的發展
註釋:
1 後來施進卿死後,並沒有給長子繼承,而是由女兒施二姐接下管理舊港的職務。在施二姐管理期間,她收養一名具有阿拉伯身份的養子,後來也成為九大聖人之一。
2 收錄在《端古勞》當中,後被列為禁書。
3 「哈只」為穆斯林的尊稱。
4 陳世勳,1907。
撰稿:鄭弘葳
編輯:王瑀
Cover photo by Dikaseva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