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議社】
反思馬來西亞的華人文化(中)
中國文化或華人文化,並不是中國的政治、政權、國籍,或是漢族這樣的種族中心思維,它可以是多元的華人文化表現,因此大馬華人應在這樣一個多種族、文化的融合當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獨立的華人文化,即是屬於馬來西亞的華人文化,而且該文化不能冠在中國漢族的頭上,才有機會發展出各種多元的面向。
中國文化或華人文化,並不是中國的政治、政權、國籍,或是漢族這樣的種族中心思維,它可以是多元的華人文化表現,因此大馬華人應在這樣一個多種族、文化的融合當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獨立的華人文化,即是屬於馬來西亞的華人文化,而且該文化不能冠在中國漢族的頭上,才有機會發展出各種多元的面向。
群議社成立於2018年,是一個由散佈在馬來西亞全國各地的知識份子、評論家與社會運動人士所組成的公民交流與對話平台,群議社主要透過文字的力量,在網路上、媒體上積極發聲,以非民粹的觀察與批評,提倡公民對民主與善治的意識,以期達到推動馬來西亞公民社會的民主進程的目標。
在台灣,什麼樣的節日可以放假可能沒有甚麼爭議,但是在馬來西亞,這倒是一個大問題。紀念甚麼樣的節日,可以有一個族群識別自己、認同自己的重要意義。
從「對日抗戰」的記憶到《台北大空襲》桌遊和「台籍日本兵」的故事、從「保密防諜,人人有責」的口號到講述白色恐怖的遊戲與電影《返校》,從「吳鳳的故事」到電影《賽德克巴萊》,台灣近幾年無論是對於歷史教育或是流行文化對過去的認識都有許多翻轉或補充,這座島嶼記憶的多元性與認同的複雜性隱隱浮現。
在馬來西亞長大、到新加坡受高等教育和當老師、在台灣十多年從事影像文化工作的導演廖克發身上,我們彷彿看到他家鄉接納四面八方航海者的多元性,以及東南亞華人漂泊又自由的樣貌;而也正是拉開了距離,卻對於身分、族群有更深刻的認識。
一般的華人研究當中,鮮少把馬來西亞傳統的「班頓」當作研究對象,不過馬來西亞是一個多語言多文化的社會,許多知識的傳遞都必須用多種語言講給多群人聽。
杜晉軒從幾個角度將這些受難者與僑務政策及其歷史背景關聯起來:首先東南亞華人二戰前在殖民地與中國革命運動的聯繫,到二戰後入籍新興獨立國的新認同之間的張力。
他首先定義馬華群體經過兩百年的生根、滋長,本身已是一個有主體意識、以漢語為溝通和學習的主要工具,並實踐閩粵漢人生活習俗的群體,是自成一格的華人社會,他們以華人自居、捍衛和發揚中華文化的認同。
「I am Sino, 100% verified, made in Sabah.」 這句話被張貼在東馬來西亞沙巴州某處一部汽車的擋風玻璃上,流露出一份身為沙巴之子的自豪。所謂的Sino是眾多混血華人族群其中之一。